为何每次平叛都由刘邦亲自出征,曹参等人却被搁置?原因耐人寻味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8:15 点击次数:107
前言
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,在统一天下前后,亲自指挥了13场关键战役。即便身患重病,他依然坚持带兵出征。虽然他麾下有韩信、萧何、曹参等众多才俊猛将,但在平定叛乱时,刘邦始终亲自上阵,绝不依赖他人。
更让人费解的是,当他病重时,想派太子刘盈去平定英布的叛乱,却被商山四皓的话劝退。他们指出,让太子带领那些将领,就像让小羊去指挥大灰狼一样。
这其中,究竟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奥秘呢?
群狼环伺:功臣为何纷纷反叛
秦末汉初,正值江山刚刚稳定,刘邦却接连遭遇大将的不忠。韩信、英布、陈豨、卢绾这一众开国功臣,纷纷倒戈。这些可不是普通的将领,随便提一个,都能独挡一面。
当韩信驻扎在齐地时,他手握十万大军,权势滔天。于是,他给刘邦传话:“齐国南边紧贴楚国,总是摇摆于楚和汉之间,要是再不立个齐王,齐地恐怕难保平安。我愿意暂时担任齐王。”这番话里的威胁,确实一目了然。当时正值刘邦与项羽大战,没办法,他只能忍气吞声,最终封韩信为齐王。
可以这么说,韩信就像是在刘邦的头上放了一把刀子。等到项羽一除,刘邦立马把齐王的封号改成楚王,而楚地要比齐地穷得多。韩信心里不平衡,果然动起了叛变的念头。最终的结果是,他被萧何和吕后设计,死在了长乐宫里。
陈豨的故事可真有趣。一开始,他带着五百人跑去投靠刘邦,结果混到了赵相国的位置。可没想到,这小子当上相国没多久,出去的时候竟然要带上千多辆车,门客和随从一大堆,场面比皇帝还要奢华。
刘邦派人暗中查访,结果发现陈豨正在召集军队,准备谋反。更加有趣的是,就在要抓捕他的前一天,这位赵相国还在朝堂上信心满满地说着:“忠臣不可事二主,烈女不可嫁二夫。”没想到,第二天就翻脸了。
英布的事儿就更离谱了。那年在彭城打那场仗,要不是他带队来救,刘邦可能就被项羽给抓住了。论功行赏,刘邦还把他封为淮南王呢。可这位大功臣没几年就反水了。刘邦生病得起不来,还得硬着头皮去镇压叛乱。
最让刘邦觉得心凉的就是卢绾了。这哥们可是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,同年同月同日的好兄弟。就连给他封王也是因为这份情谊。结果没想到,连他也反水了。
大家常觉得,钱多了总觉得不够,权力大了就想要更多。这些开国功臣,个个都是在血流成河中摸爬滚打出来的。当初跟刘邦一起打天下,那可是真拼命。不过,一旦掌握了地盘和军队,心里的野心便再也压不住了。
刘邦曾问张良:这些将军老在那儿嘀咕啥呢?张良毫不犹豫地回道:他们在商量造反。刘邦听了大惊:我已经封他们做王了,为啥还想着造反?张良淡淡说:正是因为尝过当王的滋味,他们才更加渴望更大的权力呀。
功臣为啥那么容易反叛?归根结底就三个字:权欲熏心。陈胜和吴广起义那会儿,部下的大将周市在攻下魏地后,手下们就想要立他为王。虽然周市没敢答应,但自己却给当上了国相。这种事在历史上可真是屡见不鲜啊。
打江山可简单,守江山就费劲了。刘邦这智慧,可真了不得,他知道得给那些功臣封王封侯,看似慷慨,其实是在给他们加紧箍咒。只要这些人不听话,就像韩信一样,最后只能一点点被削去权力。
有人说刘邦对功臣不够情义,其实哪个开国皇帝不是如此呢?看看朱元璋,不就杀了蓝玉和李善长嘛,套路都是一个样。在帝王眼里,那些功高盖主的臣子,简直就像老虎背上的刺,拔不掉总觉得心里别扭。
帝王心术:一将功成万骨枯
“让羊领狼”这句话生动地揭示了帝王的险恶心机。太子刘盈带兵就像让温顺的羊去指挥凶狠的狼,这话虽然听着不太顺耳,但其实非常准确地道出了问题的核心。羊代表了顺从,而狼则象征着权力和威胁,这样的组合让人不安。
刘邦手下的这些开国元勋,个个都是从战火中锤炼出来的猛人。曹参打起仗来可是狠角色,一场战斗能斩首八千敌人;樊哙更是勇猛,赤手空拳就敢跟项羽对抗;灌婴带队也是厉害,出征一战能攻下二十多座城池。
这些兄弟,一个个都是战场上的老狐狸。跟着刘邦他们从小打小闹一路拼搏,真是披荆斩棘。在他们心里,刘邦是并肩作战的哥们儿,根本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皇帝。要想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跟随刘邦,还得靠利益来交换,想要让他们听一个年轻太子的号令,那可不太现实。
刘邦在分封诸侯那会儿,真的是费尽心思。萧何的功劳不如韩信,结果却被封成了相国。而樊哙、周勃、灌婴这些猛将,一个个都被安排去偏远地区。表面上看起来随意,实际上却是别有用心。
这就像老板把最能干的销售主管派到最偏远的分公司。看似是在重用他,其实暗中是在削弱他的影响力。
有趣的是,刘邦当年在封赏功臣时,故意把那位跟他不对盘的雍齿也给封了侯。大家都很疑惑,刘邦则轻描淡写地说道:“我就是让他管理一片小地,别老在我眼前晃。”这话看似简单,实际上却隐藏了深意。把仇人也封为侯爵,是要向其他功臣传达一个信息:封侯是皇帝的恩惠,和功劳的多少并没多大关系。
商山四皓之所以反对太子刘盈出征,是因为他们深谙权谋之道。想当年,项羽之所以能够杀掉楚怀王,就是因为楚怀王只懂得坐在后面发号施令,实际上,军队的实权都掌握在项羽手里。如果太子去带领那些战功赫赫的将领,万一这些将领不买账,反而可能会影响太子的威信,造成不利局面。
这些开国功臣就像一群狼,跟在刘邦身边打天下,无非是因为刘邦能让他们吃上肉。要太子去带领他们,这就好比让一只小绵羊去指挥狼群,真是在找死嘛!
刘邦对这些将领的态度真是挺有趣的。他平常请大家喝酒,聊聊天,推心置腹,关系挺好。可要是有人敢有异心,刘邦可就一点不留情。韩信被抓时,刘邦也是冷冷一说:“你本事挺大的,可惜你是别人的人才,不是我的人才。”
这话听着确实有点奇怪。韩信不是从项羽那边投奔过来的吗?怎么变成了别人的人呢?其实刘邦的意思是:你韩信能力不错,但这能力不是用来忠于我的,反而是为了满足你自己的野心。
帝王心术,说穿了就是算计权力。刘邦留着这些功臣,得保持个合适的距离,既不能太靠近,以免被威胁;也不能太远,怕他们闹出什么独立的事情。这就像溜狗,绳子得掌握得当,既不能松得离谱,也不能绷得太紧。
汉初那会儿,刘邦常常跟张良聊这些事。张良说得有道理:打天下靠的是本事,守天下则看心计。刘邦对此深有同感。开国功臣们在打天下时都挺能干,但要让他们乖乖做臣子,那可得花点心思。
御驾亲征:病榻上的帝王较量
英布造反那一年,刘邦已经病得动不了,连床都下不来。太医一看,告诉他得了痈疽,浑身都是溃烂,连坐都坐不稳。按理说,这时候派个将领去镇压就行了,然而刘邦偏偏就是想要自己硬撑着去。
有些人认为刘邦是在逞强,其实这其中可是有很多道道。英布可不是个小角色,曾经在彭城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,后来还被封为淮南王。他的地盘跨越了淮河两岸,手中掌握着十万精锐士兵。
这天下能打仗的将领一大堆,但要论带兵打仗的本事,英布绝对能名列前茅。他在军中威信极高,手下对他那真是心服口服。要是让别人去平叛,万一被英布几句话一说搞定了,那可真是叫人感到无奈,天上掉下个祸水来。
刘邦躺在床上,看着病痛折磨得满头大汗,脑子里却还是在想着事情。他对身边的人说道:“英布这个人,我太清楚了,就像一只疯狗,咬谁都不放。如果不把他彻底搞定,今后江淮那边可就别指望安宁了。”
病得厉害的刘邦走一步都得歇一歇。可别看这位病秧子皇帝在前头,文臣武将都拼了命往前冲。反倒是英布那边,听说刘邦亲自过来了,士气就开始动摇了。
有个细节挺有意思的。英布手下问他:“皇上病得这么重,还偏要来打仗,这场仗咋打?”英布叹了口气,心想:“完了,这回惨了。刘邦这人,没十成的把握可不会跑来。”
这话真是说到核心了。刘邦即便身体不好,还是亲自出征,就是想让大家明白:造反可得好好想清楚。即使病得连站都站不起来,我也得亲自来解决你们。
更有趣的是,刘邦躺在车上指挥,手下的将领反倒拼命打。在樊哙、周勃这些老将面前,平时靠着功劳说话都没轻没重的。这时候见皇帝病得这么重还要出战,个个都紧张得红了眼。
刘邦躺在军营里,耳边传来轰轰烈烈的战斗声,嘴角不禁勾起一抹微笑。他明白,这场战斗已经胜利了一半。并不是因为他的军队有多强,而是因为这位皇帝仍在前线。
这让我想到了楚汉争霸的一个故事。项羽在垓下被围,他的手下劝他:“将军不如回江东,那里还留着十万精兵。”项羽却说了一句让人心痛的话:“江东那些年轻人,八千人跟着我打到现在,一个都没了。我有什么脸再去见江东的长辈?”
这就是个人威望的威力呀。刘邦懂得这个道理,所以他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带兵。在古代,领袖在哪儿,士兵们就会拼命跟随。皇帝亲自上阵,那可真是士兵们最大的鼓舞了。
英布最后被他的部下杀掉,人头也送到了刘邦面前。刘邦看着这个曾经的老部下,摇了摇头,叹了口气:“你这小子,就是不懂得见好就收。”这话说的时候,刘邦的病已经大半好了。
有趣的是,过后卢绾造反了,刘邦那时候病得动不了,只好派将领去镇压。结果卢绾觉得皇帝不来,干脆就投到了匈奴那边。这让刘邦更加坚定了一个看法:打仗这种事,皇帝得亲自上阵才行。
帝王的焦虑:谁都可以放权,唯独军权不能
刘邦登基之后,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萧何定为头功。这一决定当时可引起了不少争议。韩信可是征战四方,打下了大半个中国,樊哙和周勃也都是拼命向前的,凭啥萧何这个后勤部长就能排在最前面呢?
仔细一琢磨,这其中其实有很多讲究。萧何干啥的?他负责管钱管粮,还负责收文书,整理秦朝的档案。简单来说,他就是个大管家。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管家,刘邦却偏要称他为功劳第一。
打个比方,这就像是在一家公司,销售冠军的成绩再好,也赶不上财务总监的重要性。听起来有点不合理,但这正好体现了刘邦的聪明才智。
有个细节相当有趣。当年韩信在北方作战,军饷和粮草都是靠萧何来安排。有一次,韩信抱怨粮草不足,萧何却回了句:“将军您放心打仗,粮草的事情交给我。”这话乍一听挺礼貌,实际上是在提醒韩信:军队得吃饭,还得靠我呢。
刘邦非常器重萧何,意在向那些掌握兵权的将领传达一个道理:打仗能立功的确是一种能力,但要养活军队还是得仰赖朝廷。这就好比是给老虎套上了缰绳,控制了他们的力量。
说来更有趣,刘邦一统天下后,把曹参调到齐地当相国。曹参在齐地混了三年,出门就带着两个小跟班,天天就是睡觉。手下的人可忍不了了,心想着,您这样可不太合适吧?
曹参笑着回应:“萧何在长安帮皇上忙得不可开交,我在这儿要是再去插手,那不是添麻烦吗?”乍一听,这话好像是在偷懒,其实是个聪明人保护自己的办法。
你瞧瞧韩信在齐地搞的那些事儿?扩军备战,拉拢豪杰,弄得跟个诸侯王似的。再说说陈豨在北边的表现,门下客人过千,气派连皇帝都比不上。结果这俩人都造了反。相比之下,曹参整天低调,装得像个孙子,这才能活得长长久久。
刘邦对待文臣和武将的态度挺有意思的。文官犯了错,顶多就是贬个官,降个级;可要是武将心里有点不安,那可是掉脑袋的事。拿萧何举例,他有次被人举报,说他贪污受贿。结果刘邦不仅没罚他,还特意说:“萧何贪的钱,都是用在该花的地方了。”
要是这话说的是韩信,那估计立马就会有严重后果。为什么呢?因为文官就算再贪,归根结底也就是关于钱的事。可要是武将有任何不满,那可就涉及到国家的安危了。
刘邦特别害怕将领之间来往。比如陈豨在造反前,就常跟韩信打交道。等陈豨一反,刘邦立马心里有数了:这俩是合计好的。果然,后来韩信也叛变了。
这让我想起项羽当年犯的一个大错。他把刘邦安置在汉中,以为那是个偏僻的地方,威胁不大。没想到刘邦就在那儿悄悄发展自己的军队,最终把项羽给搞定了。刘邦从这个教训中吸取了经验,对任何持有军权的人都格外留心。
有人说刘邦太过多疑,其实如果从皇帝的角度看,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。民众的心可以用仁爱来赢得,文官可以通过薪水来拉拢,但唯独军权就像个火药桶,碰上就麻烦大了。
这就跟古代的将军印一样,真是一把双刃剑。把印信交给能干的人,他们帮你打下江山;可一旦这些人有了其他想法,这印信就成了反叛的工具。所以刘邦宁愿自己身体不舒服,还要亲自出征,绝不愿把军权托付给别人。
千古启示:军权分散必亡国
东晋末年,出现了一个挺有趣的现象。皇帝在朝廷上设宴,邀请了一帮自称“清谈名士”的达官贵人。这群人整天聊着那些虚无缥缈的哲理,看似清高无比,实际上早就被各地的门阀世家分了蛋糕,军权早不在他们手里了。
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刘邦曾说的那句:“名士坐而论道,不如匹夫把钳耕。”眼看皇帝在朝堂上喋喋不休,而地方的藩镇却暗中争夺地盘。东晋最终是怎么崩溃的呢?军权逐渐旁落,朝廷变得形同虚设。
可问题是,唐朝后期又重蹈覆辙。安史之乱之后,朝廷为了平息各地将领的情绪,搞了个“藩镇制度”。这看上去挺不错的,像是把大公司拆成几个小分公司,各路将领各自管理,听起来有点道理。
问题就出现了。这些藩镇控制了军队,霸占了土地,甚至还可以世袭。时间一久,他们就开始对朝廷不屑一顾了。而且,藩镇之间还时常开战,弄得老百姓苦不堪言。
有个细节让人觉得特别讽刺。朝廷派官员去藩镇查账,那些藩镇直接把人赶了出来。更离谱的是,有些藩镇联手威胁皇帝:“你要是敢惹我们,我们就一起造反。”这完全不像个统一的国家嘛!
刘邦当初的忧虑真是一点不假。军权一旦被分散,可就难以找回了。就像一群狼一旦尝到肉的鲜美,想让它们再去吃草,那绝对是不现实的。
宋朝从唐朝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,把军权紧紧握在自己手里。结果就是文官掌权,武将被压制,导致连金兵都打不赢,这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。
有意思的是,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时,专门研究了一下刘邦的做法。他发现了一个规律:开国的皇帝多都是自己带队打拼的,而且对军权特别重视。
朱元璋提到过一句话:“天下太平,主要是百姓要安居乐业。要让百姓安定快乐,得有个统一的朝廷。而要实现这个统一,就得把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”这话说得真有道理。
刘邦临终时给后代提了个醒:军权一旦分散,想收回真是不容易。这就像把老虎放出笼子,再想把它抓回来可就难上加难了。
现在想想,刘邦为什么一定要亲自出征?不让太子指挥军队?对武将又特别戒备?最终归根结底,不就是担心军权会落到别人手里吗?这可不是小心眼,而是他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呀。
陈胜当年垮掉,主要也是因为他派出的将领们听不进去话呀。再说项羽能杀楚怀王,关键是楚怀王把军权拱手让给了他,这是活生生的教训啊。
刘邦领悟到一条真理:打天下的时候需要用人,但得小心提防。待到天下太平,更得加倍谨慎。就像养狗,打猎的时候能让它们自由,但平时可得好好拴着。虽然这话不好听,但却是实在的道理。
后来的皇帝们都明白一个道理:只要能把军权控制住,国家就能安稳。一旦军权分散,三代之内必定出事。这是历史给我们的一个警示啊。
刘邦的做法虽然看起来有点激进,实际上很聪明。与其让别人指挥打仗,自己提心吊胆,不如自己上阵,虽说累点,但至少晚上能安稳入睡。这个道理在任何朝代都是适用的。
结语
历史告诉我们,军权分散往往预示着帝国的衰落。刘邦亲自上阵平叛的决策,看上去有点冒险,实际上却非常聪明。这也让人不禁反思:在现在这个社会,权力制衡与集中之间的界限到底是什么呢?
参考资料:1. 《史记》,司马迁 2. 《汉书》,班固 3. 《资治通鉴》,司马光 4. 《贞观政要》,吴兢 5. 《历代名臣奏议》,赵昌平